安多驮盐歌
2019-03-31 17:55:18      来源:西藏日报    
0

1.png

采盐是一种古老的劳作方式,可以说其重要性关系到藏民族的生存延续。一千多年来,藏北男人要赶着牦牛去盐湖驮盐,一般行程几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,十分辛苦。渗透着汗水的无尽驮盐路是藏民族精神的缩影。相传,如果一个男人一生参加九次驮盐,就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。驮盐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,其意义早已超过了劳作方式本身,而更多地赋予了非物质的文化内涵,并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,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,负载了丰富的文化符号。驮盐队拒绝女人参加,驮盐的男人们要专门组成临时家庭,有采盐过程中的戒律。男人们互相称谓为“父亲”“母亲”、法官、煨桑布、保布(第一次参加驮盐的人)等,他们各司其职。“父亲”统管整个驮队事物,“母亲”负责做饭、烧菜,煨桑布负责念经等,其内容丰富,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。

牧民的盐巴歌和说盐巴这两种形式,很早以前就由牧民口头创作并在民间广泛流传,每年藏历三月牧民驮盐的时候就唱驮监歌。他们在驮盐期间有五条规定:一、要绝对尊敬老人;二、不允许吵架;三、不许偷东西;四、不许说谎;五、在途中不允许调戏妇女。如果违背以上五条规定,不但要体罚,还要罚茶,即向驮盐的同伴们敬茶,尤其是对严重违反条例者,要施以较重的体罚和罚款。驮盐歌一般不允许在妇女中传唱,其理由是,妇女从不参加驮盐劳动。在去驮盐的时候,每一个牧民要吆赶十一头牦牛,包括驮盐、卸盐在内,都是一人负责,所以劳动强度很大,十分艰苦。到达盐湖湖畔,驮盐的牧民们搭起帐篷,向神敬酒献茶等,发出的念经声此起彼伏,犹如黄鸭群降临湖面上发出动听的声音。大地温暖的晌午之际,牧民们用夏天雷鸣般的声音呼唤着每一头牦牛的名字,呼唤它们“来吧,一起来吧!”接着,便将大批的驮牛拴在四方形的细绳上;倘若从远处眺望,那些驮牛像串串佛珠,安详地躺卧在地上。傍晚时分,每座帐篷里面,在酥油灯的映照下,牧民们排列围坐在一起,分享肉、酥油、“煺”、茶、酒等丰盛的食品。从每座帐篷里透出的灯光,好似节日的彩灯吸引着人们。驮运盐的壮士们既能吃苦又乐观豁达,他们唱的驮盐歌像唢呐一般婉转动听。2007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责任编辑:郭超

主办:安多县人民政府 地址:西藏那曲市安多县沈阳北路8号 电话:0896-3662162
网站标识码:5424250001 公安备案号:藏公网安备 54242502000001号 工信部备案号:藏ICP备2021000263号-1
技术支持:西藏传媒集团